杨建军
杨建军,高级农艺师。毕业于陕西省农林学校植物保护专业,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及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工作。参与主持完成省市农业科技项目12项,获省农推奖2项,市科技成果奖8项,先后在科技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李佼
李佼,中共党员,农学硕士,高级农艺师,获得汉中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主要从事茶树新品种引进选育、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等工作。先后参与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4项,主持1项。参与获的陕西省科学进步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1项。参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20篇。
李云
李云,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农学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引进选育、小麦资源保护与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等工作。先后参与省级重点项目14项。获陕西省科学进步奖4项,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1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审定小麦新品种3个,获授权发明专利4个。编制省级标准2项,市级标准1项。
李勤
李勤,正高级农艺师,政协汉中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农学学士。 陕西玉米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合作指导教师。陕西省玉米育种攻关协作组主要成员。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育、栽培及推广工作。主持完成了省市科研项目6项,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科学技术三等奖4项。主持、参与选育的4个玉米新品种通过了省级以上审定。参编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6篇。获汉中市 “巾帼建功标兵”、“三区”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10余项。
张增川
张增川,民革党员,农学硕士,高级农艺师,汉中市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民革陕西省委会三农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引进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先后参与省级重点项目4项。获陕西省科学进步奖2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3篇,参与审定品种2个,授权发明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4项。
龙德祥
龙德祥,“九三”社员,1992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专业。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参与省、市科研项目多项。获省市成果奖多项,获得专利9项。发表科技论文30篇。参与选育省级审定杂交玉米新品种3个。参加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秦岭西段南北麓主要作物种植》、《陕西甘薯》和气象出版社出版的《玉米种植的纬度和海拔效应》、《秦巴山玉米种植》的编写工作。
张秀英
张秀英,中共党员,农学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引进选育、玉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等工作,擅长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先后参与省级重点项目10项,主持3项。获陕西省科学进步奖3项,获汉中市科学进步奖2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33篇,一作8篇。参与审定杂交玉米品种2个,获专利授权4项,主持完成汉中市地方标准1项。
刘勇
刘勇,农学学士,正高级农艺师,蔬菜技术研究与推广站站长。汉中市“311”人才,陕西省标准化专家库专家,省果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主要从事蔬菜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等工作。先后参与省级项目重点12余项,主持5项。获全国农牧渔丰业收奖1项,神农科技奖1项,陕西省科学进步奖2项,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3项,参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登记品种3个,获授权发明申请专利3个,实用新型专利15个,起草地方标准7个。
牛娜
牛娜,中共党员,农学硕士,高级农艺师,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蔬菜技术研究与推广站副站长。汉中市311人才、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十字花科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蔬菜等园艺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先后参与省市科研项目19余项。获市科技成果奖2项、省科技成果奖2项、省农推奖2项,省市工作奖励17项,单位奖励12项。发表科技论文31篇。参与制定汉中市地方标准4项。获得专利授权1项。
陈永刚
陈永刚,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正高级农艺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魔芋产业组团员,陕西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科技特派员魔芋产业技术服务团成员,汉中市振兴乡村产业智库专家,汉中市第一批“人才池”专家,陕西省科技厅“三区”人才,陕西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魔芋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应用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汉中市魔芋产业领头人。主持参与完成的项目获省级成果11项、市级成果2项;主持参与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参与选育并获省部级登记的植物新品种6个,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持参与制定魔芋等地方标准15项;参与《魔芋》等三部专著的编撰。作为责任编辑参与撰写编制了《汉中市魔芋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撰写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