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访问: 乡村振兴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水井村
发布日期:2022-08-26 08:49:05 来源:休闲农业发展指导科 赵新荣 点击次数:0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人们对藤的记忆,自古便和夏天分不开。藤床、藤椅、藤包、藤篮……编作的器物,与生俱来自有一种清凉、古朴、雅致和天然的生命力。当木竹、青藤与古老的手艺相遇,华丽转身为一件件精美的藤椅 、茶几、藤桌、书柜等家具时,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守护了一方家园,富足了一方乡民,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真金白银。2021年,“汉中藤编”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一员。

   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有这样一个具有悠久藤编历史的小村庄——水井村。水井村原是一个拥有300户、1200多人的小村庄,地处秦巴山区丘陵浅山地带,人均耕地仅0.4亩,人多地少,一直无法改变村子的贫穷面貌。

QQ图片20220826085505

藤条加工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村上一些会编藤椅的老匠人会利用农闲季节在家里编出一两对老式藤椅,然后拿到街上换回几个购买油盐酱醋的钱,这应该就是“汉中藤编”的开始。

   1995年,水井村一位名叫陈良顺的24岁年轻人,凭着祖传的手艺和家人的支持,大胆承包了濒临倒闭的黄官藤器制品厂,组织10余名老手艺人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藤编制品。随着藤编制品在市场走俏,这家作坊式小企业也一步步成长壮大。

   经过12年的积累和一路向好的市场需求,2007年9月,陈良顺注册资金300万元,对黄官藤器制品厂进行了改制,成立了南郑县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良顺”牌商标,凭借精湛的手艺和过硬的质量,“良顺”品牌一炮走红,逐渐成为汉中藤编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村子里更多的手艺人也行动了起来,村上的藤编厂也逐渐多了起来。

   陈良顺、徐德忠、蒋顺成在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有藤编技艺的农户挂牌成立了黄官镇水井村藤编专业合作社,整合民间力量,并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快速提高藤编制品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经原南郑县文化馆申报,“汉中藤编”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QQ图片20220826085453

藤编车间

   当文化与旅游邂逅,紧邻有天然国画长卷之称的风景名胜区红寺湖的水井人又将两者优势互补,在发展中共同成长,当乐山好水的各地游客来到红寺湖领略完湖光山色,很自然的就走进了藤编厂,参观的、拍照的络绎不绝,离开时也会自然而然带走一两件藤编制品。

   如今,水井村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发展藤编生产,把藤条加工成藤编桌、凳、茶几、沙发、躺椅等13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达2600多万元、出口额达580多万元,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陈良顺、徐德忠、蒋顺成等一批藤编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家庭工厂为依托,凭着“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带动了全村,还辐射周边6个村共同成为藤编产业致富的受益者。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11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赫然在列

   汉中藤编这门口传心授的老手艺,在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产业发展的大道上高速驰骋,为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带来强大生命力,也必将通过藤编这一古老地方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