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访问: 新闻动态
辛勤耕耘数十载 只为茶香飘满山 ——记南郑区高级职业农民莫仪辉
发布日期:2023-08-02 09:28:01 来源:培训科 点击次数:0

   导读:生于茶乡、长于茶山。在他的人生轨迹中,茶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儿时跟着父母上山采茶,到后来回乡接手茶园开始创业,他始终与茶息息相关。16亩茶园、三台简易设备,他开始在兴茶富农的道路上进行探索,这一晃就是35年。注册公司、被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升级技术、扩大规模产能、联农带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将企业做大做强,也让更多人因茶而富。

   莫仪辉,陕西省首批高级职业农民,现任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郑区黄云翠竹茶叶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他先后被评为“汉中市十大杰出青年”“汉中市优秀企业家”“汉中好人”“陕西省农民科技专家”“陕西省优秀青年农民”“陕西省扶贫先进个人”“陕西省十佳茶人”“陕西省十佳制茶工匠”和“全国第七批‘国茶人物·制茶大师’”诸多殊荣。


沃土古茶冒“新绿”

   稍得空闲,莫仪辉就爱站在茶山上远望,眼前的绿意葱茏总能令他心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级制茶师、国家高级评茶员、高级农民技师、高级职业农民、陕西省农业职业经理人、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郑区黄云翠竹茶叶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现年53岁的莫仪辉有着多重身份,与茶的渊源也在积年累月间愈来愈深,而这一切的开始,还要追溯到1989年。

   “从小就在茶山跑,长大了就想着自己在茶上干出点名堂……”提及往事,莫仪辉陷入深深的回忆。1989年,高中毕业的莫仪辉接手了只有16亩茶园和三台简易设备的兴隆茶厂并开始创业。

   “当时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简单粗放,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极为低下”,面对这种场景,莫仪辉狠下决心,要终身以茶为业,办一个正规的茶叶企业。

微信图片_20230802093101

在制茶大赛现场炒茶

   2007年,茶厂迅速发展壮大,莫仪辉成立了集茶叶、食用菌、山野菜、干制蔬菜加工于一体的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4年,莫仪辉成为汉中市南郑区首位高级职业农民,他更觉肩上责任重大,在致力做好茶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将公司发展成为南郑茶业企业的标杆。

   发展种植生态茶园3965亩、无性系良种茶树科技示范园200亩;生产厂房4200平米、茶叶智能清洁化生产线三条,年生产能力1000吨;食用菌加工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300吨;茶食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5000吨;抹茶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200吨;方便快茶杯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1000万杯。除基础设施升级与产能扩大提升外,公司还取得了国家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有机茶园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一举成为南郑区规模和产能最大的综合型茶叶生产企业。


联农带农茶溢香

   2015年,莫仪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公司在脱贫攻坚中强引领、善作为,不断明晰产业发展思路,用活产业发展政策。

   公司将南郑区青树镇七里村、黄龙村分散的农户土地集中连片流转286亩,统一种植无性系良种茶树,建成良种茶园示范区,采取“企业+村+基地+农户”“一带二帮三保底四提升”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青树镇、红庙镇、湘水镇、小南海镇等7个脱贫村、514户茶农发展良种茶园1702亩,通过统一种苗、肥料、技术,带动茶农发展致富。如今,公司已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生态农场”、“全省十佳茶产业创新企业”和全国茶业百强企业。

   在开展“万企兴万村”过程中,公司投资200多万在小南海镇康家坝村建设了抹茶、快茶杯、方便茶、茶叶食品生产线,与村级互助合作社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实行村级互助合作社“无风险保底收益+分红”模式,村级互助合作社年收益分红16万元,户均增收1770元。

微信图片_20230802093111

莫仪辉(右一)为茶农培训种植技术

   同时,莫仪辉注重以科技支撑促进群众增收。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市农科所、南郑区蚕茶果中心等茶叶专业技术部门加强技术合作联动,在良种建园、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员工和茶农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开展技术培训25场次,培训脱贫人口18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努力让茶农掌握科学种茶管理技术,种好茶、收好叶。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公司根据实际生产用工需求,提前制定用工计划,与村委会联系协商,优先安排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到茶叶园区从事茶园施肥、修剪、锄草等工作。长期签订劳务合同20人、季节性用工120人,每年发放劳务报酬23.66万元。

   此外,在每年生产季节前,他还提前制定收购、定额奖励等办法,优先与当地茶农签订订单,调动茶农种植、采茶积极性,按照公平、公正、市场经济的原则,略高于当季市场价的3%—5%收购,彻底解决了茶农交鲜叶难的问题。同时对出售给该公司鲜叶金额高于4000元以上的脱贫户再奖励3%。

   截至2022年6月,公司累计在七里村、黄龙村收购鲜茶叶160余吨,支付收购资金330余万元,实现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努力开创互利共赢、共同致富的大好局面。


链式发展提质效

   酒香不怕巷子深,莫仪辉深谙这一道理。为进一步创新品牌,增强发展后劲,2019年开始,莫仪辉就对市场进行了全方位考察,请教行业专家教授,谋定开发茶类新产品,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引进先进设备与加工技术。经过不断研发和反复试验,建成年产100吨的抹茶粉生产线一条与年产5000吨的挂面生产线一条。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原料需求量和利用率提高,极大增强了当地茶农积极投身茶产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在乡村振兴中,莫仪辉在前期精准扶贫方案的基础上,汲取成功经验、改善不足之处,制定了“万企兴万村”帮扶方案,通过构建公司与脱贫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实现企业发展与脱贫群众及茶农增收的双赢。2020年,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授予“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的称号。

微信图片_20230802093127

莫仪辉(左一)与沙特客户交流

   此外,莫仪辉还兼任南郑区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区工商联副主席,区茶业协会会长;汉中市工商联副主席、市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市六大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市爱心济困协会副会长、市农贸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特约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积极在各个领域贡献力量。

   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对引领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兴、农民富,这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办企业不能只看自己利益,要努力去带动示范。”莫仪辉深情的说。

   面对未来,莫仪辉决心将公司培育成引领性经营主体,建立“经营主体+村委+互助合作社+农民”运行体系,分工协作、发挥优势,不断拉动引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我们要不断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走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生产路径。同时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走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化道路,挖掘拓展农业文化、餐饮娱乐、康养休闲等融合发展,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美好愿景,助力乡村振兴。”莫仪辉自信满满的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