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启程之年,全市农技干部要锚定“抓创新、做示范、提单产、增效益”工作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进农技推广、种业振兴、培训培育等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努力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现根据省级业务工作站工作安排和市农业农村局工作部署,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25年,全市农技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央一号文件和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农村局工作安排,坚持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大力发展“五个农业”,以提高单产为目标,紧盯高产品种、高产技术推广两个核心关键,依靠行政推动“四个田”、大户主体朋友圈、科技服务包区县三个抓手,做好“百千万工程”、项目实施、科学试验、视频宣传四个方面重点工作推进全市农技推广走深走实。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增强粮油稳产保供能力
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应种尽种、种足种满。积极抓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县整镇整村推进,重点完成“1253”模式勉县杜寨村整村推进、城固县文川镇整镇推进以及西乡县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县推进,和中国水稻所合作推进汉台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着力抓好春耕春管、“三夏”生产、秋收秋种等关键环节技术支撑,推广水稻“两增一控”、小麦“一增三促”等丰产关键技术,积极推广稻油轮作“1253”模式,积极示范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增产措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油料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3万亩,大豆播种面积达到32.6万亩以上。
(二)有效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
持续优化产区布局、创新生产模式、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培育品牌与主体,有效保障我市“菜篮子”供应。设施蔬菜以茄果类和瓜果类蔬菜为主,大力推广“大棚辣椒越夏长季节栽培技术”“大棚水果番茄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技术,集成示范一批“一年三茬”年收益2万元以上高效种植模式,开展“四提四降”行动,创建“四提四降”整建制示范县区,核心示范区1万亩,蔬菜单产较非实施区高1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非实施区高5%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露地蔬菜和特色蔬菜要优化品种和种植模式,发展“粮菜轮作”“菌菜轮作”,以辣椒、南瓜、莲藕、菜花等传统优势品种为重点,打造“面积过万亩,产值过亿元”的蔬菜单品产业。高山蔬菜加大“一新二改三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断丰富蔬菜品类,实现由单一叶菜类向多样化转变。培育壮大加工流通企业,发展线上销售和农旅融合,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确保复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300万吨以上。全面推广魔芋切块繁殖、有性繁殖、芋鞭繁殖等魔芋多途径繁育技术,全市魔芋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
(三)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1.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开展优新品种引进筛选与试验示范以及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筑牢产业发展根基;以提单产增效益为核心,围绕食用菌集约化生产、规范化栽培、循环化生产示范,推广代料香菇高产高效栽培、稻菌轮作“千斤粮万元钱”集成两项市级主推技术,示范自动化制袋、节能化灭菌、流水化接种、智控化养菌、标准化建棚等现代设施设备,打造食用菌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推动食用菌单产水平和生产效能双提升,力争全年食用菌代料总规模达到3.2亿袋以上,总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扎实做好食用菌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及时审核上报食用菌月报、半年、全年报表,科学研判产业发展趋势,有效调控产品上市期,促进产销衔接、销售顺畅;密切关注重大灾害性气象信息,与气象部门建立农业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措施发布,促进食用菌安全生产和有效供给。
2.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聚焦“两提一培”,提升苗木供应能力,提升规范化种植水平,培强经营主体。以道地药材优势品种为重点,建设标准化繁种基地、生态化生产基地、趁鲜化加工基地,加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元胡、天麻、附子等道地药材科技创新,加快“汉八味”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速道地药材产地加工步伐,推广以林下仿生栽培、轮作间套栽培、化肥减施与配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模式,实施中药材“三无一全”工程,实现定制药园中药材重点品种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广以元胡-水稻轮作栽培、天麻有性繁殖与高产栽培、附子高产高效栽培为主的中药材栽培技术1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以上,产量40万吨以上。
3.果业产业节本增效。立足汉中生态禀赋,坚持“稳规模、提品质、降成本、增效益”的总思路。各县区根据自身优势及特点,适度发展区域特色小众水果。重点主推柑橘、猕猴桃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大樱桃等特色水果优质高效技术。柑橘上主推优选品种、高接换优、配方施肥、合理负载、密植改造、树冠改造、种植绿肥和绿色防控技术;猕猴桃上主推优选品种、深沟高垄、标准树形、高效肥水、充分授粉、病虫草害防控技术。通过示范带动、抓点促面,广泛宣传等方式,市县两级致力打造示范典型,技术部门做好示范园技术指导,形成有典型、有特色的示范样板,打造集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服务和科创为一体的现代果业全产业链,力争全市主推核心区示范2000亩,辐射带动1万亩,技术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全市果业面积维持54万亩,总产量70万吨。
4.蚕桑产业深挖潜力。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理念,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科技水平、增强服务质量、加强综合利用”为重点,利用好省市项目资金,积极引进省力化养蚕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大力推进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做好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化上蔟技术和分段式多批次循环养蚕技术四项重点技术推广;加大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桑叶茶、桑葚酒、桑芽菜、桑叶面条等产品;做好桑枝食用菌开发利用;加强桑葚酒、蚕丝被、丝绸、蚕沙枕等汉中蚕桑丝绸品牌宣传推介;加快蚕桑丝绸文化展览馆、研学旅游基地等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桑葚采摘、品桑叶茶、吃桑叶菜等乡村休闲旅游,推动蚕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1.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深入开展。强化植保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统防统治,继续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及果、菜、茶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应用。病虫预报准确率85%以上,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9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2%以上,绿色防控面积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2.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围绕大面积提单产,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示范推广,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70万亩以上,技术覆盖率93%以上,“三新”技术示范5万亩以上,耕地质量等级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和化肥质量检测。
3.环境治理稳步推进。一是稳妥推进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确保全市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做好省控点及受污染耕地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总体质量,提高预警监测能力和水平。二是常态化开展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治理工作,不断强化提升外来物种入侵监测防控和治理水平。
4.农业投入品管理有序有效。按照质量抽检要求完成省市主管部门下达的农药、肥料质量抽检任务。加强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规范化运行管理。开展全市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检查,对35家经营限制使用农药门店做到全覆盖;指导好种子、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监测工作。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县区,引导地方和农药生产经营者、使用者履行回收责任和义务。
(五)夯实种业基础确保用种安全
1.推进优良品种转化落地。加快表现突出、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且适宜当前在我市推广的优质高产新品种转化落地。按照市农业农村局提出的品种布局意见,大力推广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优质、高效农作物品种,集中力量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效益。
2.全面做好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工作。争取100%覆盖率;强化主要粮油作物春秋两季种子市场质量抽查、冬季库抽以及品种选育南繁、品种试验、生产经营环节转基因安全检查,做到应抽尽抽、应查尽查,杜绝假劣种子和非法转基因种子下田,确保不出现种子质量安全事故。
3.加快制种基地建设。强化国家制种大县和省级制种重点县建设,提升基地“五化”水平。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制种面积,确保制种质量安全稳定,提高制种产业效益,提升汉中油菜制种占全国市场份额。加快完成留坝油菜夏繁基地建设。
4.强化种业指导服务。做好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试验;加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大豆等优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展示工作力度,指导企业做好品种选育和生产经营,通过品牌建设,不断做强做大。
(六)聚焦产业发展,注重培训实效
1.基层农技员培训工作。紧密围绕省厅“三能型”(即能干、能讲、能写)人才培育目标,深度融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程。基层农技员培训600人。
2.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紧紧围绕“3+4+N”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五个农业”建设,坚持“六有一创”,即培育塑造有机构、扶持奖励有政策、包抓指导有制度、认定管理有档案、技能培训有基地、师资力量有保障、创新培育有机制,培育以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带头人、企业负责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农民1400人。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方式方法,提单产增效益
一是优选品种提单产增效益。多种方式强化主推品种骨干效应,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效应。利用会议、文件、视频等形式广泛宣传;继续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通过示范和展示,优选适宜汉中的品种;继续强化种业市场监管与服务,推进汉中种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集成模式提单产增效益。继续加大稻油轮作“1253”高效模式等23项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除了城固县文川镇和勉县杜寨村以外,平川各县区都要扩大示范面积;继续加快亩产值2万元以上的蔬菜高效模式的推广,积极探索培育亩产值5万元以上的高效种植大户;加强示范粮菌轮作“千斤粮万元钱”以及“附子-玉米”“淫羊藿-玉米”“水稻-元胡”稻药高效轮作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升种植效益。三是技术攻关提单产增效益。聚焦“四良”协同,破解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粮食生产从耕、种、管到收、烘、储的全链条机械化;聚焦节本增效,开展深翻土壤、精量播种、增加密度、减肥减药、精准防控等方面的田间试验,集成高效技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科技动能。四是订单生产提单产增效益。因地制宜开展订单农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订单,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依托粮食龙头企业,发展粮油加工,通过订单农业、托管服务等方式,集中采购农资、农事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真正实现农民“种得放心,卖得安心”。五是主体示范提单产增效益。继续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指导他们率先使用能提高单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与指导,特别是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创办的经营实体,更要开展到位、有效的服务,提升我们农技推广工作的美誉度。
(二)拓宽推广渠道,提升服务质效
各县区要积极创办“农技微课堂”,用好微信、抖音等新型媒体。要积极发挥高素质农民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作用,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发挥引领作用,让他们成为我们农技推广工作的补充和延伸。要继续强化市县协同联动,发挥市级科技服务团的作用。同时要积极探索AI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场景,通过Deepseek、豆包等实用软件的引入有效提升推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农民的技术接受度,打通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强化监测预警,做好防灾减灾
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夯实责任,系统构建灾害防控体系,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各县区要主动入位、未雨绸缪,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制定推广针对性强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特别是遭遇持续降雨、高温干旱等特殊天气,要加密苗情监测调度,迅速制定灾后补救措施,全力降低灾害损失。
(四)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工作素能
要坚持党建引领,共促融合,提升各单位党组织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各单位人员减少、任务加重的新形势下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负责任的农技推广队伍,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高水平开展。各县区的农业技术人才总量相对较多,且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有在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的便利条件,要把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沉”下去,建立定点联系制度等,多下到乡村组具体指导,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做到才尽其用。
上一条: 大力发展优质稻种植 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
下一条: 2025年全市农技推广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