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低温霜冻天气对马铃薯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地膜马铃薯已经出苗的田块出现部分冻害。为应对频发的“倒春寒”天气,最大限度减轻冻害造成的损失,特提出马铃薯冻害补救措施指导意见:
一、冻害程度诊断
1. 轻度冻害:地上部叶片发黑、萎蔫,但茎秆基部(距地面3至5厘米处)仍呈现绿色,根系未受损害, 块茎未软化。
2. 中度冻害:地上部茎叶枯死,但地下茎基部(根茎连接处)仍然存活,块茎轻微发软但未腐烂。
3. 重度冻害:全株倒伏,茎秆基部腐烂,块茎变软、切开后呈现褐色或有液体流出,已丧失恢复生长的能力。
二、灾后应急补救措施
1. 分类处理受损植株
轻度冻害:气温稳定回升后,剪除冻伤的叶片和枯梢,保留健康茎秆和未受冻的芽点。随后喷施5%葡萄糖溶液+0.2%磷酸二氢钾+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亩),每5至7天一次,连续2次。
中重度冻害:若茎基部存活(切开呈白色或淡绿色),保留地下部分,待新芽萌发后追肥促长。若茎基腐烂或块茎冻坏,则需立即拔除植株,并将其带出田外深埋,同时撒生石灰消毒病穴。
2. 中耕提温保墒
冻后3至5天(土壤稍干时),进行浅中耕(深度5至8厘米)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呼吸。在垄面覆盖草木灰(100至150公斤/亩)或腐熟农家肥,兼具增温、补钾和抑菌作用。
3. 调节肥水恢复生长
水分管理:雨后要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因积水导致种薯腐烂。在气温回升后,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块茎的形成和膨大。
追肥促新芽: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硫酸钾8公斤(或高钾复合肥10公斤),以促进新芽萌发和块茎膨大。施肥时可结合滴灌或沟施,避免大水漫灌,以防低温导致烂根。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防植株徒长。
叶面补营养:喷施氨基酸叶面肥(500倍液)+0.3%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抗逆性。
4. 病害综合防控
冻害后植株抗性较弱,易感染晚疫病、软腐病等,要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预防晚疫病,可叶面喷施80%代森锰锌600倍液+25%嘧菌酯1500倍液,重点喷施茎基部。防软腐病,可用3%中生菌素800倍液或20%噻唑锌500倍液灌根预。要及时清除冻死植株和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滋生。
三、灾后生产恢复方案
1. 轻度冻害田块
保留原苗,加强肥水管理,喷施调节剂(如碧护等)促进侧芽萌发。预计减产10%至20%,可通过后期增施钾肥弥补产量。
2. 中度冻害田块
若50%以上的植株受损,但块茎未冻坏:保留存活植株,补种短生育期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荷兰15等),利用原有垄沟抢种。或间作玉米、速生叶菜(如小白菜、生菜),减少土地闲置造成的损失。
3. 重度冻害田块
若80%以上植株死亡且块茎腐烂:翻耕土地后改种早熟玉米、大豆或绿叶菜,确保当年收益。在清理地块时,用50%多菌灵800倍液对土壤消毒。
四、预防冻害措施
在寒潮来临前,用稻草、秸秆、小拱棚覆盖垄面,或搭设防风屏障进行覆盖保温。喷施防冻剂(如海藻酸、腐殖酸)提高植株耐寒性。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避免偏施氮肥。在寒潮前3至5天停止浇水,降低田间湿度。
五、注意事项
冻害发生后的3天内避免灌水,防止低温高湿环境加重烂根。在冻害后15天内,持续监测新芽萌发和病害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