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育秧期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昼夜温差过大、苗床温度高、茎叶徒长、种量过密、床土湿度大、光照不足、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带易发病。田间主要表现为出苗前种芽腐烂,出苗后苗床团块状缺苗、萎蔫,中后期茎基部有暗褐色病斑,发病较重时造成整片干枯死亡。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1.精心选种和晒种,有效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2.使用噁霉灵等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从源头上消灭土壤中的病菌。
3.建议在日平均温度连续三天稳定超过10摄氏度时进行播种,不要盲目抢早。
4.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中控、后炼”,控制好适宜温湿度不徒长。
薄膜育秧1叶1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湿润管理,保持苗床通气;2叶期后浅水灌溉,逐步加大通风量,保持温度20—25℃增强抗寒能力;3叶1心期温度不超过25℃,昼揭夜盖,如遇寒流,应灌水保温;3叶期后可适当昼夜通风锻炼,夜间最低温度12—15℃,可自然炼苗,培育抗寒抗病的壮秧。
5.在水稻1叶1心期或发病初期,使用噁霉灵、敌磺钠、甲霜·噁霉灵等药剂进行喷雾,同时起到防病、治病、壮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