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坪县长角坝镇沙窝村,有一处翠林环绕的院落,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院落,而是一个有红军故事的院落。80多年前,红色星火燃遍秦岭。万里长征转战陕南,在佛坪大地留下大量弥足珍贵的红色信仰足迹。中国红军曾多次转战陕南,三次解放佛坪县,四度经过长角坝,留下的红军遗迹最多就属沙窝村了,这处院落三面环山,层林叠翠,成为红二十五军临时指挥部,也成了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等红军将领的落脚点。
原来在院落土墙上,留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穷人耕种”“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等红军革命标语,而落款正是“红二十五军政治部”。 据当地老人回忆,红军进入沙窝村时就宣传说:“我们是红军,我们是自家人,我们是为百姓打天下的”,后来红军战士分布在家家户户居住,总居住人数高达上千人。几位老人说:印象最深的是,当年红军住进村第二天,就看见红军领导在孔繁德的堂屋里开会,中间摆着大桌子,放着一张大图纸,红军领导边讲边看。那个场景深深落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在长角坝镇,还流传有许多救助红军的动人故事,1935年3月,村民蔡略荃上山打柴,在一个岩洞里发现了一个腿部受伤,红肿化脓,行动困难的红军,一问才知,他叫孙少发,因为负伤掉了队,无奈藏身于山洞,后来在蔡略荃精心照料下,孙少发终于康复,并在沙窝村安了家,儿子叫孙可山也参了军,最后给孙子取名孙传军,寓意是不忘初心,永传红军精神。还有另外一名红军战士也在这里结婚生子,落叶归根。那就是红军吕洪禄,他和弟弟随红军来到佛坪县,因患重病不能随部队前。弟弟含着泪水告别了哥哥,临走时弟弟嘱咐说,一定要好好活着,等革命胜利后,一定会来这里找他,就这样哥哥和弟弟就分开了。举目无亲的吕洪禄被村民们照顾得很好,大家轮流为他送饭,找来大夫为他治病。吕洪禄病好后就留在长角坝,后来与村民陈吉强结了婚,并且生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叫吕仁富,是长角坝镇两河口老党支部书记,吕仁富说,父亲的左眼上边有一道疤,是与敌人作战时,子弹擦过眼皮留下的。解放后,吕洪禄曾给老家安徽六安去过信,可他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和他一起当红军的弟弟也杳无音信,他说估计是牺牲在长征路上了。
沙窝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大沟深,不出粮食,贫穷留不住人,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但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沙窝村不甘贫穷,将这处载有红军故事的院落,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建上红军广场、红军雕塑还有红军桥,图文并茂反映那段红军历史,吸引了很多游客,也成为党建活动打卡地。
昔日的穷山窝,依托青山绿水和红色旅游,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银窝”。
这就是秦岭深处,一个有红军故事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