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访问: 政策法规
2022年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意见
发布日期:2022-04-07 10:08:48 来源: 点击次数:0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央1号文件和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筑牢粮食安全责任,统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种业发展与振兴、技术推广与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以及休闲农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为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油产业链升级

   1.注重科技创新攻关

   一是品种创新。走育引结合的路子,采用传统育种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法,选育优质、高产、多抗、适宜轻简化栽培或特种用途的农作物新品种。按照试验储备一批、示范推广一批、生产应用一批的原则,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和推广评价,健全农作物品种展示及跟踪评价体系,规避品种使用风险。

   二是技术创新。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提升引导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意识,同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在各县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开展粮油生产“育繁推一体化”工作,探索粮油生产全产业链如何发展。

   三是模式创新。要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技术前沿,加强市县农技人员协同创新、在项目申报实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推荐转化等方面紧密配合,形成重点化创新、区域化推广、网格化管理、网络化联动,以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储备。

   2.千方百计稳定粮油生产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开展绿色优质高效增产模式攻关,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水稻上,大力实施“水稻提质增产扩能”示范工程,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狠抓“两增一控”(增加密度、增加基本苗、控制无效分蘖),实现“1125”目标(即每亩插植1万穴以上、达到10万基本苗、20万有效穗、产量500公斤以上),带动全市水稻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小麦上,推广“机械条播”稳密度,主推“两控两防”(控制密度、控制氮肥,防倒春寒、防病虫害)技术,促进高产稳产。玉米上,推广玉米三项技术,推进“扩行缩株”增茬口,实现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利于复合套种和机械化收获,提高耕地利用效率。马铃薯上,落实“早播强管”增效益,大力推广早熟优质高产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抢早错峰上市,增加群众收益。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1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

   二是提高大豆等油料产能。加强技术指导,扩种大豆面积6.4万亩,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积极示范马铃薯—大豆+玉米种植模式和机械化种植模式,全面完成15万亩带状复合种植任务。选育适宜全程机械化的油菜新品种,因地制宜主推油菜轻简化高效生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节本增效。积极推广菜油两用、菜花两用等一种多收种植模式。主推高含油汉油系列品种20万亩,全市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油料产量稳定在16万吨左右。

   三是强化苗情调度。在现有基础上,围绕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在各县区设立固定苗情监测点。组建五种粮油作物苗情调度工作专班,实行市县两级农技中心主任第一责任制,农技站长按作物负责,同时各县区要根据不同作物明确固定1-2名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同志作为苗情信息监测员,负责苗情调查工作。各县区要完善苗情调度保障机制,做到常规调度和应急调度相结合,苗情监测点和大面积调查相结合,保证苗情调度及时准确。

   3.完善全产业链布局

   打通粮食生产从种业端到种植端到加工端到营销端的全产业布局,通过选用优良品种,配套机械化种植,突出本地区粮油产品区域特色,提炼“汉中黑米+N”“彩色油菜花+N”“小麦+N”“玉米+N”等多元化延链融合发展模式,助推汉中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紧抓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聚集水平

   1.食用菌产业。按照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全省单项冠军产业发展目标,培育壮大以袋料食用菌为主的香菇、木耳产业,以地栽食用菌为主的羊肚菌、大球盖菇产业。推广食用菌工厂化制袋、规范化栽培、循环化生产(菌稻菜轮作模式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加大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开展科技协作创新、高效模式创新、三产融合创新,力争袋料食用菌达2.5亿袋、地栽菌达3万亩。

   2.中药材产业。加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开展元胡、附子、天麻等道地药材科技创新。建设“汉八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相关县区示范推广大黄、川牛膝、厚朴、香橼、芍药、淫羊藿、黄精、白芨、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以林下栽培、轮作间套栽培、化肥减施与配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主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模式,实施中药材“两无一全”工程。全市推广以附子高产高效栽培、元胡-水稻轮作生态栽培、天麻有性繁殖与高产栽培为主的中药材生产技术10万亩以上,全市中药材种植和抚育面积稳定在124万亩以上。

   3.茶叶产业。围绕稳定茶园面积,做好茶树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示范名优特茶树新品种。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茶园标准化建设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加工技术。加大新品茶研发力度,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

   4.蔬菜产业。调整优化蔬菜生产布局,突出优势产区,大力推进蔬菜产业板块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优势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确保复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总产量280万吨以上。大力推广优质抗病设施专用新品种、集约化育苗、多层覆盖、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及“三改一提”、耕种收机械化和高效轮作(间套)模式。大力推广芹菜、韭菜、豇豆绿色生产技术,确保“三颗菜”质量安全,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菜稻轮作”“莲渔共生”等绿色生态模式,推动莲藕、山药、菜花等传统优势蔬菜品种提档升级。大力培育蔬菜产业生产经营主体,指导构建蔬菜产、供、销、加全产业链体系和三产融合发展。

   5.果业产业。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促进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柑桔上要稳面积、提品质,主推高接换种、覆膜增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叶面喷肥等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猕猴桃上要品种调优,主推增施生物有机肥、套种绿肥、“一干双蔓”标准栽培技术,探索林下仿生态栽培模式;大樱桃上要打造汉中露地特早熟大樱桃基地,主推早熟品种、规范树形、肥水控旺育花等标准化栽培技术。做好葡萄、桃李杏等区域特色水果生产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发展高效时令水果,形成以柑桔、猕猴桃为主导,其他时令水果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全市水果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66万吨以上。推广柑桔、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8万亩。

   6.蚕桑产业。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重点,示范推广强桑1号、农桑14等优良桑树品种和箐松×皓月、华康2号等优良桑蚕品种,在勉县、西乡县、镇巴县等县区建立蚕桑病虫害监测点,建设高标准示范桑园2万亩;推广桑园绿色防控、桑园高效间作套种、轻简化栽桑养蚕、蚕病综合防治、小蚕共育、省力化上蔟、多批次养蚕等省力化优质高效种养技术,轻简化养蚕达1.2万张。

   7.魔芋产业。以种芋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推广小球茎繁殖、芋鞭繁殖、切块繁殖、有性繁殖等扩繁技术。示范林下魔芋种植和魔芋-玉米、魔芋-瓜蒌等生态复合种植模式,以种芋储藏、种芋处理、土壤消毒、地面覆盖、套种遮阴、药剂叶面喷施等为重点,推进魔芋产业高效发展。

   三、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1.做好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两增两减”行动,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增强病虫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能力。积极示范应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对靶施药精度。培育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着力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3%以上。强化病虫监测调查及病虫预报。在全市粮食主产区、病虫迁飞流行过渡区、主要发生危害区,突出一二类病虫,加密布设监测站点,采取人工调查监测与自动化监测相结合,密切关注病虫发生消长动态。做好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测预报,准确发布预警信息,明确重点防控对象、关键区域和最佳防治时间,科学指导防控行动。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水稻二化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达90%以上,防效达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加强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指导,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60万亩,全市重大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1%以上。

   2.强化科学施肥提升耕地质量。在全市开展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80万亩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120万亩以上,有机肥应用面积110万亩以上,绿肥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优化施肥模式,示范推广配方肥、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集成侧深施肥、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等高效施肥模式,探索退化农田改良措施,达到化肥减量增效技术270万亩以上。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巩固和规范耕地质量监测网建设,完成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调查工作,健全耕地质量保护信息化建设,做好全市耕地质量数据采集、审核、更新。推进实施高标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提升,着力提升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做好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

   3.增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日常监管责任,持续开展全市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指导性检查活动,督促指导种子、农药、肥料经营者,增强规范经营意识,落实好经营主体责任,推进经营单位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宣传贯彻《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经营人员知法守法意识。加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宣传力度,扎实推进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完善回收利用机制,着力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使“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严格植物检验检疫。各县区要落实重大植物疫情监控责任,认真开展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疫情普查,抓好柑桔小实蝇、稻水象甲、毒麦等检疫性病虫害的监控、普查及防控指导工作。

   四、围绕种业振兴,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新品种选育、引进。发挥优势,把汉油系列新品种选育工作进一步做强做大,使之成为更加响亮的育种品牌;突出绿色、优质、特色、专用,加强水稻、玉米、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强化小麦、大豆、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引进工作。二是保障种子质量安全。做好主要粮油作物春秋两季种子市场质量抽查、冬季库抽,以及品种选育南繁、品种试验、生产经营环节转基因安全检查,做到应抽尽抽、应查尽查,杜绝假劣种子和非法转基因种子下田,确保不出现种子质量安全事故。三是保障用种数量安全。做大做强国家级油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利用制种大县项目,完善基地设施,扩大制种面积,提升制种水平,提高制种效益,以占领更多油菜制种份额;支持、鼓励汉中种企建立省、市外水稻、玉米制种基地,扩大自主品种的繁育、推广。从而为保障生产用种做出更大汉中贡献。四是强化种业推广服务。组织实施好省水稻品种、陕南小麦品种审定试验,承担并完成好国家和陕西省安排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试验;大力开展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大豆优良新品种展示、示范;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做好品种布局意见,大力推广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优质、高效农作物品种,把种业芯片真正变成生产力;指导企业做好品种选育、生产经营,在服务现代农业的同时,不断做强做大。

   五、持续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和休闲农业发展工作

   1.创新手段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抓重点、抓要害、抓落实,树立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协调,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协同、提升能力与延伸服务衔接,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高质量完成省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充分做好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全产业链提升中的主力军示范带动作用。

   2.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坚持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农业生产为主业,打破产业界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争取中省市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加强与旅游、交通以及县区、镇街道政府的沟通协作,多途径培育经营主体,

   3.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各县区要积极参到驻村帮扶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去,要以特色产业聚才,不断加强特色经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专业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着重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及农业科技知识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引领农民突破现有瓶颈,加快延长产业链、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业利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六、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农技形象

   1.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各县区要把农技推广信息宣传工作作为主动服务、争取支持、交流经验、扩大工作影响力、提升队伍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须任务,强化落实责任,不断完善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将今年定位为农技系统工作宣传年,大力开展大宣传活动。

   2.不断改进宣传方法。各县区农技部门要充分适应信息化发展新形势,积极扩大和充分利用应用网站、中国农技推广APP、美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形成网站+公众号+视频等技术推广宣传矩阵,全面宣传反映农技工作。要强化市县联动,建立良好的信息报送和宣传机制,各县区要积极向市中心报送宣传信息。要积极与县区宣传部门联系,把信息向中省市级媒体推送,不断扩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影响力。

   3.扩大信息宣传内容。除了日常结合阶段性重点工作宣传工作动态外,要围绕全市“3+4+N”农业产业,聚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重大主推技术、成功技术模式、先进工作经验、先进典型单位和个人事迹及优质粮油品牌、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宣传,扩大先进技术推广覆盖面积,进一步树立和提升农技行业整体形象。

   七、提升科技人才素能,组建产业技术服务团队

   1.开展农技人员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素能。各部门要深入调研现阶段农民技术需要求和最新农业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把真正实用的技术推广出去。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的交流合作,多措并举锻造过硬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技推广队伍。

   2.组建技术团队,提升创新能力。紧紧围绕保障粮油安全、服务乡村振兴、推进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有利人才培养、促进延链补链的新要求,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主旨,组建技术体系团队。各县区根据现有科技人才现状和实际工作情况,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快科技人才融合与中心产业技术体系配合,做好与市级各产业链的衔接融合。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机具的研发、试验示范、技术集成和转化推广,为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3.强化试验研究,提高技术集成水平。各县区要结合当地需求,建立固定的试验基地,广泛开展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当地推广的农业技术。选拔培养农技、品种审定、种子检验等试验人才队伍,着力提高试验水平,规范试验操作,各县区推荐2名以上理论知识扎实、工作态度严谨、热衷试验研究的技术人员,分作物组建全市农技(种业)系统技术研究团队。

   4.强化党建引领,改进队伍作风。各县要把农技队伍作风能力建设作为农技推广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党建为引领,发扬农技人员艰苦朴素的作风,立足当地,深入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同时要把粮食安全重任记在心里,抗在肩上,务实重干,勇于创新,甘于奉献,造就一支“勤朴务实、担当有力、科学严谨”的农技推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