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的汉中,万物复苏、菜花金黄、春和景明;而此时的海南三亚,骄阳似火,温度直逼30度,俨然已是汉中夏天的温度了。
3月25日至26日,受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委派,由中心省水稻体系首席张万春带队,科技项目管理科科长高媛及纪检监督室主任裴进伟一行3人组成调研组,前往三亚对中心南繁基地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在三亚市乐东县陕西南繁育种基地,这里有中心玉米育种和种子纯度鉴定两个基地。中心种子质量检验站站长杨霄带领张建平、杨栋2位同志正在做玉米种子纯度鉴定。炽热的阳光下、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潮热的地气蒸发让人透不过气,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不大一会功夫衣服就会被汗水侵湿,他们认真做着纯度鉴定、查看玉米长势并记录相关数据。鉴定结束后与基地负责人钟理财和种子质量检验站技术人员召开了座谈会,认真听取了中心南繁基地在这里的发展情况介绍。
在三亚市海棠区中心水稻南繁育种基地,中心水稻南繁育种基地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毗邻,这里正在进行众多水稻新品种的展示和试验。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四季无冬、艳阳高照,这里的种子每繁育一次,就为全国粮食增产撒播下新希望的种子。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怀着“禾下乘凉梦”,和许多南繁人一起,追逐着光和热到这里开展科研育种,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水稻育种基地,中心水稻研究室主任王俊义正在烈日下驱赶着麻雀。短发、短袖、短裤,黝黑却很健康的肤色,晒得比海南当地人还黑,更像来自非洲的土著,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看见好久不见远道而来的“娘家人”,他笑着迎上来说,这里的麻雀精得很,哪种的谷子香它就专拣哪的吃,一天要撵好几回。
在布满驱赶麻雀的彩条育种基地,一阵微风掠过,稻田似金色波浪荡漾,看着金灿灿沉甸甸的穗粒,王俊义像看自己孩子般满眼的宠爱。蹲在田埂上用手轻轻抚摸着稻穗,向“娘家人”如数家珍介绍起每个品种的品质、特性及长势等性状特征。
放眼望去,在中心3.1亩水稻南繁育种基地,却密植有613份水稻品种与材料。这里有水稻品种纯度鉴定,两系材料的繁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同世代材料的加代,新组合的测配和育种材料的改良等。海南,是挣脱季节限制给你制造奇迹的地方,是育种的绝佳之地。因为在这里,你可以在一天之内见到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时期的水稻,它们都在茁壮成长。“来这里育种,一年的育种相当于内地的2年甚至3年的成果”,面对即将收获的水稻,王俊义高兴的说到。
在王俊义简陋的租住地,卧室的地面上摆满了挂牌的谷穗网袋和材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穗长、穗粒数和脱粒的数据分析,为筛选出优良品种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王俊义已连续17年到海南南繁从事冬繁加代工作,这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自己动手做饭吃不说,还要忍受被蚊虫叮咬,背井离乡远离家人,寂寞孤独如影随形。每天的工作是从6点起床驱鸟开始的,一天的田间忙碌下来,夜间继续整理材料。育种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辛苦活,它时刻考验着人的体力、耐力和判断力,如果没有这份对水稻的热爱和为农服务的情怀,估计是难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
育一个新品种需十年磨一剑,当一个新品种培育成功再走向它的生命高峰一般得十几年甚至更久。所以一名育种家可能一辈子都出不来几个成果。从科研的角度上,育种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必须要有一种“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否则很难成功。
中心育种团队做的好的不只是王俊义一个人,但因为挚爱育种克服困难如王俊义这般坚守的育种人却并不多;干事创业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育种人这种踏实勤奋科研的精神和为民情怀。
致敬!中心科研育种团队!
下一条: 精准调研 对症下药 指导生产 服务三农